针对当前普遍存在的学生财产安全意识薄弱、轻信他人、财产保护观念差的现象,要加强学生安全意识教育,提高学生自我防范意识和能力,安全涉及到每个人的学习及日常生活,包括:人身安全、财产安全、生活安全、防震防火安全等等。 一、人身安全 游泳是一项十分有益的活动,同时也存在着危险。要保证安全,应该做到: 1.游泳需要经过体格检查。患有心脏病、高血压、肺结核、中耳炎、皮肤病、严重沙眼等各种传染病的人不宜游泳。 2.要慎重选择游泳场所。到江河湖海去游泳,必须先了解水情,水中有暗流、漩涡、淤泥、乱石和水草较多的水域不宜作为游泳场所。来往船只较多、受到污染的血吸虫等病流行地区的水域也不宜游泳。 3.下水前要做准备活动。可以跑跑步、做做操,活动开身体,还应用少量冷水冲洗一下躯干和四肢,这样可以使身体尽快适应水温,避免出现头晕、心慌、抽筋现象。 4.饱食或者饥饿时,剧烈运动和繁重劳动以后不要游泳。 二、财产安全 预防和打击校园盗窃是每个在校学生应尽的责任和义务。增强防盗意识,了解校园内盗窃犯罪的基本情况、规律和特点,掌握防盗的基本常识,是做好防盗、保证安全的基础。 基本防盗的方法有以下几种: 1.贵重物品不用时最好锁在抽屉、柜子(箱子)里或寄存它处。 2.饭卡要随身携带,不要存过多的钱,丢失后应立即挂失。 3.注意保管好自己的钥匙,不要轻易借与他人,防止钥匙失控。 4.最后离开宿舍的同学要注意检查门窗是否关闭。 5.对形迹可疑的陌生人要提高警惕,留心观察,必要时可打电话通知校保卫科。 三、生活安全 一些学生因社会经验不足,缺乏安全防范意识,法制观念淡薄,财产保管不当,轻信他人,交友不慎等原因导致一些案件的发生,有些造成学生的财产损失,有些甚至危及学生的生命安全。 预防诈骗的几种措施; 1.提高防范意识,学会自我保护。学生要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法制和安全防范教育活动,多知道,多了解,多掌握一些防范意识,对自己有百利而无一害。 2.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不贪图便宜、不谋取私利;要提高警惕,不轻信花言巧语;发现可疑人员要及时报告;上当受骗后及时报案、大胆揭发。 3.交友要谨慎,避免以感情替代理智,对于熟人或朋友介绍的人,要学会“听其言,察其色、辩其行”。 四、防震防火安全 为了能在地震、火灾面前更加积极、主动、科学地采取各种防范措施,同学们应自觉学习各项防震防火安全知识,树立防火防灾责任感,提高地震灾害、火灾自救互救能力,减少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。 1.面临地震如何做好防震减灾: (1)假若地震时你正在室内,如离门窗较远,暂时躲避在坚实的家具下或墙角处,是较安全的。另外,也可以转移到承重墙较多、开间较小的卫生间等处暂避。如果你在教室里,要迅速抱头、闭眼、蹲到各自的课桌下。躲过主震后,迅速有秩序撤离,撤离时千万不要拥挤。撤离时注意保护头部,最好用各种柔软物品护住头部。 (2)假若地震时你正在室外空旷的地方,这是最庆幸的事情。如果在建筑物密集的地方,最好将手或书包等柔软物品护住头部,尽可能做好自我防御的准备。并迅速离开变压器、电线杆和围墙、狭窄巷道等。 2.火场逃生方法: (1)身处火场,要保持冷静,尽量迅速观察、判明火势情况,明确自己所处环境的危险程度,迅速查明疏散通道是否被烟火封堵,针对火情,做出正确判断,选择最佳的逃生路线和方法。 (2)如逃生必经路线充满烟雾,要用湿毛巾或衣物捂住脸部,防止或减少吸入有毒烟气,并低姿势或葡匐前进。 (3)选择逃生路线,应根据火势情况,优先选用最简便、最安全的通道。如楼层起火时,先选用安全疏散楼梯、室外疏散楼梯、普通楼梯等,如果这些通道已被烟火切断,再考虑利用楼顶窗口、阳台和落水管、避雷线等脱险。 (4)有时,楼梯虽然已着火,但火势不大,这时可用湿棉被、毯子等披裹在身上,从火中冲过去,虽然人可能受点轻伤,但可避免生命危险。在这种情况下,要早下决心,不要犹豫不决,否则,火越烧越大,就会失去逃生的机会。 (5)如果正常通道均被烟火切断,其他方法都无效,火势又逼近,也不要仓促跳楼,有可能的话,先在室内牢固的物体上拴上绳子,如无绳子也可用撕开的被单连接起来,然后,顺着绳子或布条往下滑,下到安全楼层或地面上。但必须保证安全系数和绳子或布条有足够的长度。 (6)如果时间来不及,需要跳楼时,可先往地上抛一些棉被、床垫等柔软物品,以增加缓冲,且应注意不要站在窗台上往下跳,可用手扒住窗台或阳台,身体下垂,自然落下,这样,既可保证双脚先着地,又能缩短高度。 (7)学会使用求救信号 ,除了拨打手机之外,也可从阳台或临街的窗户向外发出呼救信号,比如向楼下抛扔沙发垫、枕头和衣物等软体信号物。夜间则可用打开手电、应急照明灯等方式发出求救信号,帮助营救人员找到确切目标。 3.学生宿舍防火安全应做到十不准 (1)不准私拉乱接电线;(2)不准卧床吸烟和乱扔烟头;(3)不准占用、堵塞疏散通道;(4)不准在楼内焚烧杂物;(5)不准携带易燃易爆物品入舍;(6)不准使用“热得快”等电热设备:(7)不准使用酒精炉等明火器具;(8)不准擅自变动电源设备;(9)不准离开宿舍不关电源;(10)不准损坏灭火器和消防设施。